“先天下之忧而忧;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
——“忧”“乐”相惜,智慧育人
唐山市第三十三中学 刘佳
范仲淹曾在《岳阳楼记》中写到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”。古人将这种忧国忧民,不顾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描绘地精准、细致;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志士又将无限爱国热情投入到实际行动中。新世纪,我们迎来了新的曙光,和平年代,或许不需要我们切身走入浴血奋战的前线,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,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,我们理应承担起育人重担,培育好祖国更美好的未来。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
回顾历史,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早在两千年前,孔子便对教育有深刻的研究,孔子提出的“因材施教”“有教无类”“学思并重”“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”,都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很大的指导作用。
当代中国,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立下宏伟志向—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,周总理将国之重任铭记于心,用实际行动证明报效祖国之决心。
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曾在《新教育之梦》中提及,“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世界, 融入世界教育的大潮,与世界教育的脉搏一起跳动;教育的理想要坚